还是为了留住最有原创力的用户
5 月 10 号,豆瓣发表了一篇公告,宣布将推出保护原创内容的新措施——“站内原创声明”功能即将上线。
“站内原创声明”,指得是豆瓣用户可以为作品申请原创声明,作品发表后,文章下面会显示版权信息。当内容被复制使用时,都会带有版权声明、作者信息和原文链接。文章的转载与改编也都需提前经过作者同意。这个声明正在“日记”板块中测试,将会拓展到书影音评论、相册、小组话题等版块。
豆瓣称他们目前的注册用户有 1.4 亿。许多用户在豆瓣平台上发表书影音评论、日记、段子等原创内容,但这些内容常常被人侵权转载,这一度让原创者十分困扰。
比如,在微博上搜索“豆瓣”二字时,会跳出一些非官方的大号,其中一个叫作“豆瓣菌”。这是一个加了 V 的微博账号,粉丝达 31 ,它每天大约发送 3 条状态,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从豆瓣上搬运过去的。类似的账号还有不少,一个叫“豆瓣说”的账号目前已积累了 143 粉丝,它的做法与“豆瓣菌”如出一辙。
“像这类账号侵犯的是豆瓣的商标权和用户的著作权。我们的法务联系过微博,发函后,豆瓣菌改过一次名字,但最近又改回来了。‘豆瓣说’的名字则一直没改。” 豆瓣公关部的林敏对《好奇心日报》说,“内容的版权属于用户。我们要先获得用户授权,再进行维权,流程会长一些。”在微信公众平台,也经常出现账号侵权搬运内容的情况。针对微信,去年 11 月,豆瓣建了一个“站外侵权投诉通道”。
当有人在豆瓣原创的作品被公众号转载,作者可以去投诉页面提交豆瓣原文和公众号文章地址,微信会优先处理那些来自豆瓣的投诉,投诉成功后,文章会在 24 小时内删除,多次违规的公众号将会被封禁。
数据显示,这个站外侵权投诉通道上线了半年,已处理了过条投诉,通过率超过 98%,平均处理时间为 9.6 分钟。
王大根算是一位资深的豆瓣用户了,他 2009 年注册豆瓣,有 3.9 个关注者。他的原创文章曾被侵权转载。从留言状态来看,站外侵权投诉通道上线后确实给他带来了一些帮助:
截图自豆瓣用户“王大根”豆瓣状态
截图自豆瓣用户“王大根”豆瓣状态
上面提到的维权措施,知乎也都有类似的。
2015 年末,知乎曾单独组建了一个产品开发小组,上线了微信公众号侵权投诉产品。一旦用户提交侵权信息,这个产品会在 24 小时内进行审核,而之前的人工审核,周期是 3 天。光是在内测期,这款产品就处理了 1806 例侵权投诉。他们还曾公布过一个数字——在 3000 个获 500 赞的回答中,约有 99% 的内容都会被人擅自搬运至微信公众平台。后来,他们不断在细节上优化维权功能,包括一些小细节——现在如果有用户选中并复制知乎上的内容,会自动显示“若想转载,先通过私信或评论联系我”的字样。
从豆瓣和知乎的维权举措来看,用产品代替过去的人工审核似乎成为了一个趋势。产品加快了处理的数量和速度。
从最简单的层面来看,普通用户独自维权成本大、耗精力,又很难成功,有原创保护可以很好地降低他们的不安全感。
不过豆瓣推出原创保护的时间看上去令人费解。作为一个已经存在了 10 年的 UGC 内容平台,豆瓣刚刚推出这项功能,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弥补。
“豆瓣生产,微博/微信走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模式。很多在豆瓣发表文章的用户已经自觉加上了微信公众号名称和二维码。对于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来说,豆瓣只是需要维护的内容平台之一,而不具备独特价值。
很显然,这些具备内容原创能力的用户是豆瓣最大的财产之一。然而因为这个机制的缺失,也因为更多原因(比如缓滞的移动端开发),这群用户正在迅速流失。
在豆瓣推出原创内容保护之后,这一状况除了带给用户保护,更显而易见的是豆瓣自身的品牌传播,或者说,人们会对这个平台的存在感有更多感知。
微信公众平台 2015 年 1 月上线原创保护功能,具有原创声明功能的公众号大多也获得了“赞赏”功能,目前不知道豆瓣和知乎会不会推出类似功能。
另外,在豆瓣推出原创保护体系前夕,豆瓣的一个公共事件是用户 meiya 涉嫌抄袭另一位用户 treasure 的文章《为什么中国影视剧只允许男人出轨后回归家庭》,treasure 的抗议和要求道歉的日志在豆瓣广为传播——一部分因为 meiya 在豆瓣和微信公众号皆颇有名气(在豆瓣有超过 16 人关注),另一部分则因为类似的事情在豆瓣屡见不鲜。
这个事件中关于怎样定义“抄袭”一度也成为争论的焦点。可悲的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平台发展至今,从早年的 bbs 到如今的各大平台,“如何定义抄袭”竟然还是一个没有公认标准的问题。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