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国内,创业者及投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北、上、深三座城市里,这些庞大的城市涵盖了所有的创业领域,无论是当下正火的文娱,还是已经冷却的 O2O,无一漏网。高度集中的创业中心化,似乎意味着国内的其他小城市创业机会的不断减少。
然而在海外,这样情况是否同样普遍?在传统与现代不断交融碰撞的欧洲大陆,创业者是以何种方式聚集成落?创业趋势在如何变化?而在无国界创业环境的理念下,他们又在做些什么?
在深圳福田科技寺,我们邀请来前 TechStars 伦敦的导师、现任 Tech City HK 顾问的 Tak Lo,就中外当下创业环境及成因的差异,进行探讨与交流,看看中外投资人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G = 郭颖哲,FellowPlus CEO,曾任职于《第一财经周刊》、《创业家》等知名媒体,后于经纬创投,主导了国内最大美容社区 O2O「更美」的天使轮融资。
T = Tak Lo,前 TechStars 伦敦的导师、现任 Tech City HK 的顾问。TechStars 是全球第二大孵化器,成立于 2007 年,其采用的导师制十分知名,曾孵化出 SendGrid、Occipital、Orbotix、CrowdTwist 以及 OnSwipe 等企业。
英国银行和瑞典游戏
欧洲的区域性创业现象
G :我们经常从 TechCrunch 以及 VentureBeat 等地方了解到硅谷科技创业的事情,但很少会看到伦敦科技创业的相关信息,我很想问问 Tak,伦敦那边的科技创业目前整体是什么状况?
T :我认为大家没有经常听到伦敦创业的事情,是因为欧洲人一般都比较「安静」。英国人天生比较喜欢自嘲;对一件事情,我的美国朋友会跟我说「棒极了」,但欧洲朋友可能会说「太糟了」、「你本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没有你想的那么好」,这就是欧洲文化。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欧洲那边创业的消息。
但我认为创业文化一直在改变,现在的欧洲人也更加开放了,他们越来越懂得「发声」的重要性,会开始做公关,尝试以较少的花费去获得更多客户。
欧洲也有许多很棒的项目,比如 TransferWise,它是一个类银行业的东西,可以把美元很快速地转账为人民币,而且收取很低的外汇费用,这与银行又慢又贵的转账有很大不同。
G :除了 TransferWise 这样支付技术类的创业项目,你觉得在伦敦还有什么其他的科技创业趋势?
T :你知道,伦敦是欧洲创业的「首都」,但我没法告诉你哪些领域一定会起来,因为现在做判断有点太早了。但我会看到在欧洲创业公司的区域性是十分有趣的,比如说法国有很多无人机科技相关的创业项目,我们知道深圳的大疆,它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叫做 Parrot,就在法国。法国之所以这么多无人机项目,有一个原因是空客的总部就在法国图卢兹;很多空客的专家离开空客后,就进入无人机行业。
再来谈谈瑞典,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如果你想做网络游戏,那么去那里就对了,任何网络游戏的创业者,都会很向往斯德哥尔摩。为什么瑞典人擅长网络游戏呢?因为瑞典冬天黑夜很长,天气很冷,所以人们都喜欢呆在家里玩游戏,这是一种内在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种地域性创业文化。
再说回伦敦,伦敦是欧洲银行业的中心,所以在伦敦,许多创业项目会和银行业有关系。
所以,我认为没法说具体聚焦于某个行业,而是聚焦于某个地区。你会发现基于地区的人才循环,出现了很多「城市专家」。
G :你谈到瑞典有网络游戏,伦敦有银行,那不如谈谈香港吧。你认为香港目前比较突出的产业领域有哪些?
T :不得不说,香港作为创业中心,实在太糟糕了,它什么都没有。在创业上面,正是由于我本身来自香港,我才对香港更加失望,现在许多城市都努力成为创业中心,但香港并不是,它只想成为银行中心、购物中心。
当你太有钱的时候,很多事情你都不在意了,就是香港的问题所在。很多创业者在一开始没有钱的时候,会把所有的钱都用于建设自己的公司;会以公司活下去为第一目标。但当你太有钱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我见过很多香港的创业者去中环开公司,为什么要在那开公司啊?那里真的太贵了。为什么不位你的公司省钱?创业者不应该把钱扔在物业上,香港的房地产开发者已经赚够了。对于创业来说,金钱太多会带来危险。
G :所以曾经国内有做虚拟现实的创业者向我抱怨说,他的项目找投资很困难,所以你会建议他换一个地域去做这件事吗?
T :当然,就像你说的,我会考虑这是市场的问题。有一位法国创业者,在法国 pitch 的时候没反响,但在英国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他的项目。
在中国,也许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风投者并没有很多,但在韩国有很多。大多数相关的研发团队都在韩国、日本。所以我还建议转移他的聚焦点。
小城市还是大城市?
中外创业环境差异
T :我很好奇目前中国哪些地区是处于初级创业生态的?前海算吗?
G :前海不属于初级的地区,你知道前海是深圳一部分;我们有 6、7 个非常发达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和厦门;这七座城市中的创业生态比较完善,投资者也受过良好的教育。我认为南京、苏州,或者一些中国更小的城市是符合你的描述的,在那里创业逐渐受到政府支持,但在整体的创业生态系统方面,还是处于发展阶段。
T :我觉得在这种创业生态系统还不是很完善的城市中创业是有优势的。有人知道葡萄牙的里斯本吗?欧洲最早的创业工作室就在里斯本,他们没有花很多钱就雇到了最好的开发者。所以如果我是创业者的话,我会考虑去小城市,因为在那里,雇用好的人才比较便宜,毕竟那里的工程师没特别多的机会。
G :你说的话让我想到了中国的珠海,离深圳很近的城市。虽然那里有两家很大的科技企业——金山和魅族,前者是做智能手机的,后者做软件;但这类城市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没有好的大学;你要知道,中国的教育地区差距状况要比欧洲大很多,所以好的人才大多从大城市中的优秀大学中出来。而且在中国,还有一个状况就是,小城市的优秀人才往往都会前往大城市求职,而不是留在小城市中工作。所以在中国,在小城市创业恐怕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与欧洲不同。
T :这很有趣。深圳的大学怎么样?深圳的创业者们是如何找到优秀人才的?
G :相比于广州,深圳的大学并没有很好。但深圳有家非常巨大的公司——腾讯,里面有很多的优秀开发人才。但对于其他创业公司来说,它们需要花很多的钱才能把这些优秀人才引过来。我有个朋友在做创业公司,他本身是在大学当计算机老师的,所以他会直接用比较低的成本来雇用自己的学生。但这种情况很罕见,大多数情况下,创业公司只能通过高昂的费用挖优秀人才。
E - Residency 卡是什么?
看欧洲小国如何打造无国界创业环境
G :你对现在许多创业公司都希望从国外招人的现象怎么看?
T :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很多创业的人都会想出国工作,想经历些不同的东西,有时你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工程师,你就会从国外招聘。我想聊聊爱沙尼亚的 E-Residency 政策。爱沙尼亚一年前宣布将成为创业经济,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小国,所以他们想成为数字创业国家。任何人都可以申请爱沙尼亚的 E-Residency 卡,有了这个卡,你就可以在爱沙尼亚开户、在爱沙尼亚签署文件。这会给你很多东西吗?并不会。但这是一个国家第一次以数字身份发证书,如果你申请了,未来你就很容易申请到签证。你可以开公司,得到投资人认证,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开户。如果你想创造一个无国界的创业环境,才能和想法都可以去任何地方,那么你可以外包才能,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人力资本的流动。我认为这是 E-Residency 政策的目的。
G :我认为中国政府也该采取这政策。过去我们把劳动力送去全球,现在中国创业如此火热,我们应该考虑从外界吸纳人才到这里的创业公司来。
T :我认同你的看法。虽然我认为有很多历史和社会因素,但在科技创业的环境下,我百分之百同意你。所以我很支持 E-Residency 政策,欧洲的创业公司应当能够迁徙。我很乐意邀请国外的人士来科技寺交流。
不仅仅要交流,有时你还需要较量;中国功夫认为,较量也是学习的过程。创业是有上下文的运动,我碰你,你也碰我,我们要较量。
我曾经和一加手机的一个创始人交流,他说,「我们是世界一流的智能手机公司,我们不想仅仅被认为是一家中国公司,我们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他是对的。苹果通过做其它产品,来资助手机业务。iPhone 的市场份额是 15% ,苹果公司 80~90% 的利润来自于苹果手机。三星手机的市场份额很大,但它只构成 5% 的公司利润。两到三年前起步的一加,靠智能手机就盈利了;这在全球经济中做得很棒。在谷歌公司里,最受欢迎的手机是 Nexus,第二就是一加手机了,所以仅仅把一加称为中国公司是不对了,它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但在媒体宣传中,通常会把它称为一家中国公司,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阿里巴巴曾把市场部和公关部放在美国和香港,从未放在中国。想成为全球性公司的,市场部都不会在中国。像腾讯、一加、阿里巴巴和大疆这样的全球性公司,会越来越多。
保持热情,保持思考
找到与你一样饥渴的队友
G :最后一个问题,在你眼中,什么是创业者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T :饥渴。如果创业者不再饥渴的话,将会很可怕。很多人发展他们的公司,因为他们想变得富有。我不认为说这是个不好的目标。但我认为,如果对你做的事情没热情,公司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有热情,即使我有钱,我也会努力。我认为建设一家公司是不容易的,你必须有热情。我认为很多优秀创业者都有这份热情,即使他们有钱了,他们都会深入探讨问题。他们一天里会用 14 个小时去考虑问题,用 1 小时锻炼,剩下的时间用来睡觉,这就是他们生活聚焦的东西。
G :我相信优秀的创业者对他们的事业都是有热情的,但是他们还需要雇用团队与自己一起奋斗,你认为创业者如何才能确保招到和他们同样饥渴的队友?
T :最好的公司会保证他们招聘到极度有热情的人。我认为有两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创始人要保证招聘程序的质量,Facebook 和 Google 的面试一般是 8~9 轮,在如此漫长的面试后,公司就会非常了解这个求职者。他们招到新人后,还会一起吃饭,看看那人是否感到舒适。
第二,以伦敦为例,许多公司开始雇用失败的前创业者。因为这些人知道怎么建设公司,更重要的是,他们感觉自己失败了,如果给他们再一次机会的话,他们会做得努力而正确。他们内心有再次证明自己的决心,而这正是创业者想要的。这种饥渴是买不到的,是人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