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产品没有商业价值,再酷炫也难成大业
创新谷联合创始人朱波
别错把创客当创业!
“创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是玩出来的,我们不能把一些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见面朱波便这样对创业邦记者说。朱波指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群体: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不同于创业,前者完全不需要考虑产品如何市场化,只要觉得好玩,它就是一件产品;后者则不同,他面向的对象是消费者,需要考虑市场因素、用户体验和用户类型等更多的东西,最后的产品可能与产品原型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创客充其量是创业众多环节中最开始的一环。做的只是最原始的产品,在一个创业公司里连研发部门都算不上。然而,近来却涌现出了大量的“创客空间”,尤其在2015年上半年更是直接井喷,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孵化器。这些“创客空间”提供办公空间和资源,鼓吹创客谋划创业、成立公司,甚至“摇身一变”就成了孵化器,让大众混淆了创客和创业的概念。
然而,创客仅仅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去把一些创意变成现实,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是他们并不具备任何的创业的条件。创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没有优秀的团队,没有足够的资金,是很难成功的。
朱波说:“在国外,创客是一班在业余中喜欢去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他们从自己的兴趣的角度去做。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产品具有商业价值,可以拿去卖卖钱。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走向创业的道路。”
创客搞一个小机器人,搞一个智能设备,这样看起来很酷,但是它们不具有商业价值,或者它们产生的商业价值根本无法支持一个公司的发展。创客如果去创业,可以这么说,99.9%的创客,在创业道路上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引发创客走向创业热潮的原因?
朱波认为,在现在的创投圈子里面,存在着两层泡沫。第一层是热钱的泡沫。这层泡沫来源于一些从房地产、证券基金转型的商人以及传统行业的投资人,他们手里有大把余钱,对创业了解并不多,然而看着很多人投资创业公司大发其财,觉得有戏,也进来圈子里面玩一把。热钱的大量涌入,导致整个创业的资本环境急速膨胀,吸引了许多原本跟创业没太多关系的创客和投机者们进来捞钱。朱波跟创业邦记者讲到这里时,无奈地表示,热钱的涌入虽然会产生泡沫,但至少还是真金白银投入的,扶持了新的创业公司,创造了不少劳动岗位,为国家的GDP做了贡献。
最可怕的是在这层热钱泡沫外围,还存在着一层虚无的泡沫,这层泡沫是被吹捧起来的。在国内,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直围绕着政府的指挥棒在转。政府今天刮这风,他们就跟着鼓吹,追捧;明天刮那风,他们又会跑到别的地方去。他们知道每一次政府刮风都会有大量的补贴下来,于是推波助澜,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顺手牵羊。这些人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活动和组织能力,会误导很多不了解创投圈子的圈外人进来,扰乱局面。他们是使创业变成一股热潮的直接推手,也是煽动创客对创业趋之若鹜的始作俑者。他们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热潮中空手套白狼,名利双收,搅乱了创投圈的生态。
优秀的项目永远只是少数
在20年前,互联网尚未覆盖开来,物流运尚不发达的时候,在每个不同的区域,都会有一些公司过得很滋润。他们占有各自的市场,都不会做得很大,但都能很好的生存下来。偶尔会有那么一些连锁公司铺得很大,但也不至于把其他竞品挤压得无法生存下去。
可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马太效应达到了顶峰。创业者需要面对来自全国同类竞品的竞争,而且是者通吃,在成百数千的竞品之中,能活下来的只有寥寥几家公司,而第一名占有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二三名。
一个成功的项目要从成千上的项目中脱颖而出,需要很多苛刻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对创业公司的资金、定位和竞争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对创业者本身的要求也很高,要有极强的悟性、凝聚力、资源整合能力。
这些人才不是政府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精英。而这个市场是残酷的,无论是有再多的创业公司竞争,哪怕是曾经经典的千团大战,最终存活下来的都只有那么几家公司,并不会因为政府的指挥棒一挥而使得最后取得成功的企业从五家变成了十家。相反地,这场运动把原本并不适合创业的创客或者个人卷入其中,他们缺乏太多创业所需的条件,最终只能是沦为这场创业大战中无声无息的一枚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