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毛文超看来,吸引用户的关键,是能够打动用户并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
“我们的Slogan是‘找到国外的好东西’。小红书希望帮助85后90后这批代表了中国下一代消费者的群体,找到全世界的好东西。”
作为一家100%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红书APP融合了社区和电商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社区分享或找到韩国、日本、美国、欧洲以及全世界好的商品。产品通过“福利社”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购买好东西的电商渠道。
以下是智酷与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的对话:
小红书如何吸引女性用户,尤其是在90后群体中“爆红”?
目前我们的用户90%是女性,其中50%是90后。在我看来,吸引用户的关键,是能够打动用户并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
简单来说,中国的年轻一代消费能力提升,希望找到一些更能匹配自己lifestyle和自己对生活认知的商品,但是在国内的专柜商品品类有限,而淘宝等平台上更多的是鱼龙混杂的卖家,消费者希望买到全球的商品。
即使出国购物,购物知识又是比较匮乏的。比如我曾经到日本的药妆店,但是由于看不懂介绍、语言不通,对药妆了解有限等原因,即便知道药妆店里有很多好东西,但没有事先做功课,也就无从下手。
小红书最初正是满足了大家这样的一个需求,就是让之前去过海外购物的用户来分享购物经验,或者是住在国外的人告诉大家哪些值得买。
我们也不断地在研究学习女性的思维方式:“加入心愿单就好像买了一样”,“即使买不了那么多,还是在不停地加入购物车”。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女生是喜欢在购物中做很多功课的,而购物知识的总结与分享又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的。
所以我认为,在对的时间提供了一个对的产品给一个对的人群,正是小红书打动用户的原因。所谓的“爆红”,只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比如6月6号),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市场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了解我们。实际上在那之前,就已经有很多90后的女性在使用小红书,并且默默地喜欢我们很长时间了。
小红书创立初期是怎样抓出用户的,第一批用户怎么来的?
出过国的,其中购物是重要行程的,在去之前需要做功课的,这便是我们最先找到的需求。
中国的中产阶级崛起,境外游增长,中国人在境外购物能力不可小觑。因为我也在国外读书,更亲眼见证了同胞们海外购物的“疯狂”。但是,很多人在疯狂购物中,并不了解自己所购买的东西,以及在什么地方购买是更划算的,更不了解如何退税等等。所以最早的时候,我们是希望服务到这样一个人群:会出国旅行、有购物的需求,帮助大家了解一些购物的知识。
2013年底小红书香港购物指南在app store上线,当时正值香港圣诞节,有很多要去香港购物的人就会去app store上去搜索关于香港购物的应用。那时每天可以获取几百个用户,而这群人就成为小红书的种子用户。
而我本人也亲自飞去香港,在app上发表内容。那时正好iPhone5上线,我就发了关于iPhone5的笔记,于是就有人提了很多实时的问题,比如有金色吗,要排队吗,需要本人的信用卡吗,一张信用卡买几个?最早的时候,是采用人肉回答的方式,把这些种子内容放上去,积累了我们的第一批用户。
后续也比较顺利,我们发现最早积累的用户,开始在上面分享更多的购物笔记。虽然我们叫小红书香港购物指南,但是用户逐渐会在上面发一些韩国、日本的购物经验分享,而且自发的讨论起来。我们也就把名字改成了小红书购物笔记。而用户也找到了一个除朋友圈之外的天地,可以任意发自己包包、彩妆、零食和各种各样女生爱买的东西。
小红书每一次转型的契机?
小红书历史上有两次比较大的迭代,购物攻略-社区-电商,频次由低转高。
一是攻略转社区。早期的PDF攻略是基于事实的信息,无法做到信息碎片化,很难实时更新,这种单纯攻略、指南型的产品对购物这种时效性更高的场景来说依然不够,相对静态的信息流使得攻略型产品很难和用户之间产生即时、双向、有粘性的互动机制。
团队很快意识到需要转型,因此上线了“小红书购物笔记”APP,用户以具有境外购物习惯的女性为主。对于这些偏重度的消费者来说,社区可以带给她们更新鲜的购物信息和更多元的购物体验,比如“刷”、“逛”和分享。
二是社区融合电商。女性用户在一个购物分享社区中逛久了,会很自然地产生购买的需求。但跨境商品想买买不到怎么办?福利社是顺应用户的需求而上线的。社区上线以后,我们先后做了很多调查,怎么做才能更好,用户更喜欢。从头到尾,排在第一的用户抱怨是,“看到这么多原来不知道的国外好东西,怎么买?”
所以,小红书在去年年底上线了跨境购物板块“福利社”,将社区和电商进行了结合。虽然没有电商经验,还有采购、供应链等难题,但是用户想要的才是我们要做的。
不做的理由有一百个,但是小红书转型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用户需要。如果不是用户想要的产品,会被抛弃的,而用户的满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创业要想好,自己创业是为了什么,是为享受自己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做让自己有激情的事业那种无法抑制的冲动,还是只是看到很多创业成功、功成名就的例子。很多人觉得,要积累更多行业资源和经验,才能创业。其实无论如何创业,都会碰到无数无法预料到的挑战,同样的两年时间,用来积累经验不如实战对自己成长来得快。虽然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只要可以从头再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