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人都想当乐视,可你却不是贾跃亭。生态圈成为创业者给资本讲故事的标配,不知不觉陷入蛇吞象的陷阱。然而数据显示,资本似乎已经厌倦了创业者言必及生态的PPT游戏。
当前,在中国创业,如果一个创业项目,或者一家创业公司不提生态,那么这家公司肯定是非主流。
资料显示,从2007年12月5日,阿里巴巴在旗下B2B公司香港上市满月之际,首次对外提出“生态化”战略之后,中国创业圈开始流行“生态”说,而且越演越烈。
中国创业圈日益严重的生态病
“生态”说盛行的背后,是与整个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事实上,创业公司为了顺利拿到风投机构的投资基金,谈产品、谈平台,远不如谈生态拿钱拿得更快更多,所以创业圈大兴“生态”说就不足为奇。
上市,是许多创业家梦寐以求的实现个人价值,获得高额人生财富的重要方式。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帮助创业成功IPO的同时,更注重商业基本面和一个商业模式的未来走向。
2007年,阿里巴巴在上市前与媒体的对话内容中,关键词都是生态系统:董事长马云、副董事长蔡崇信、首席执行官陆兆禧三位阿里巴巴的高管,都一致用“生态系统”来描述阿里巴巴的真正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具象征仪式的上市敲钟仪式上,阿里巴巴更是将“生态系统”渲染的淋漓尽致。阿里巴巴选择了包括华盛顿州的樱桃种植者,手镯淘宝店主劳丽诗,微博红人快递哥、北京申通胜古分部经理窦立国,以及一位淘女郎等8人,代表阿里巴巴敲响了在纽交所上市的钟声。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阿里巴巴向外界展示了其引以为傲的生态系统,放眼未来,阿里巴巴显然准备打一场生态系统级别的商业战争。
随着阿里巴巴的“生态”效应影响力逐步扩大,其后,包含小米、乐视等中国新型互联网创业公司也开始掀起了“生态热”,此后,并一度蔓延至移动互联网创业圈。
(图为阿里巴巴股价)
根据网络检索发现,从2007年开始,中国企业在对外的信息发布中,提及“生态”一词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2016年就达到了56800条新闻,接近7成创业公司都曾对外提及“生态”一说。
中国创业圈的“生态病”因
要想了解中国创业圈的“生态病”因,我们还得回到阿里巴巴的生态进程,以及Amazon(亚马逊)在美国创业圈创造的“生态效应”说起。
阿里巴巴从香港上市(B2B业务),到私有化,退回内地市场,再到赴美IPO。始终以“生态”关键词来强调公司的商业价值。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在美国资本市场获得认可,实际上,与资本市场追捧的“中国+互联网+生态系统”三位一体故事有关。
事实上,资本市场认可的这一故事,从中国经济环境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和认知。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无论是整个市场的存量,还是增量,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想象,且无法忽视的市场。
此外,相比于美国,中国的互联网市场,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市场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所以说阿里巴巴的“生态”蓝图,恰好吻合了资本市场的心理投资需求。
回头再来看亚马逊公司。
作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虽然亏损多年,期间即便盈利也是微利,但却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耐心寻味的是,此后,亚马逊也开始将公司业务,逐步延伸至云计算(AWS)、硬件(Kindle )和物流等多个领域,意图搭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而相比于亚马逊,现在的阿里巴巴简直是一个“超级怪物”!它雄踞中国互联网B2B(企业到企业)、B2C(企业到消费者)、C2C(消费者到消费者)、网络支付、网络贷款等多个重要垂直市场老大,并在进军云计算和大数据(阿里云)、物流(菜鸟)、搜索(UC)、地图(高德)、娱乐、医疗健康、文化甚至足球!
数据显示,仅过去两年阿里巴巴并购就花去了超过100亿美元。“老业务+新收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也正是阿里巴巴向华尔街讲述的故事。
对于阿里巴巴的未来生态蓝图,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过去十多年,我们一直以中国因为我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来衡量我们的成就感,未来,我们将会以世界因为阿里巴巴发生了什么正向变化来衡量我们是否是真正的成功。”
显然,阿里巴巴要想成为谷歌、苹果那样级别的公司,也必须像它们一样建立庞大的生态系统,而这也将非常考验阿里巴巴在现有体量之上,继续保持长期增长的商业能力。
如果说谷歌、苹果、阿里巴巴、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是为了入口之争而打造的护城河生态模式还有理有据,那么2013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到来,生态圈则成了创业公司的圈钱利器,“产品型公司值十亿美金,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美金,生态型公司值千亿美金!”成为了中国创业圈为了提高公司估值而公开化的一种惯用套路。
作为中国内地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乐视”,就是一最具代表性案例。
从2012年919颠覆日演讲高调进入互联网电视市场以来,乐视最终确立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组合,先后涉足视频网站、电视、汽车、金融、企业云等多个领域,有趣的是,随着乐视对外生态概念的不断发布,其在中国内地A股的市值也是随之节节攀升。
有意思的是,某知名的图片社交APP,在拿到阿里A轮千融资后,本应该做的是继续打磨产品,深耕用户运营,以此搭建未来的盈利模式并巩固投资人信心,但实际上,与之相反,为了快速找到B轮(1年内),创始人提出该APP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社交生态圈——APP核心用户圈、插画师圈、开发者圈,三圈融合,互利共生,整体生态下产品估值至少1个亿,可结果却不尽美好。
但毕竟人人想当乐视,可你却不是贾跃亭。生态圈成为创业者给资本讲故事的标配,不仔细琢磨觉得这样的生态圈确实非常有想象空间。不过,创业公司们所提的“生态圈”有非常致命的逻辑错误,即:缺乏基于产品本身的场景和可视化的商业路径。
上述的例子和其他创业公司所提到的生态圈构建中,在这两块是明显不足的。乐视只是一个孤例,且可以看作是黑天鹅事件,贾跃亭每公布一个乐视生态板块,股价就翻番这在BAT的发展过程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其实就实体经济而言,“生态圈”的实质应该是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行业的横向整合,还有传统企业的业务转型。
它的表现形式应该不仅限于讲故事,而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领域和多元化的发展。数据显示,在15年的并购交易目中,多元化战略的案例突然由2014年的81起,飙升至2015年的299起,首次超越横向整合成为最多的交易事项。与此同时,2015年上市披露的以多元化战略为目的的交易金额高达5137.67亿元,超过横向整合和行业整合以及业务转型的总和。
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道理,当下“生态圈”的构成,不只是业务板块的简单叠加,而更应该是围绕企业发展更为实质性的目的。
不可回避的残酷创业现实
中国有句古话,叫“贪心不足蛇吞象”。其大意是: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这则故事非常适合描述当前中国创业圈的真实现状。
2012年,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季卫东在国内一次高峰论坛上表示,互联网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中国互联网企业每年死亡率达到了20%-30%。
季卫东称,互联网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平均500多家企业才有一家上市,其中40%的公司上市后是在发行价以上。根据大摩估算,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平均寿命为3-5年,平均每年自然死亡率达到了20%-30%。
根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2013年后成立的公司死亡数量为406家,其中2013年成立的公司死亡量占比为90.6%。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
而到2015年,IT桔子公司库里共有989家公司处于“关闭”状态,占到了总体的4.5%,比2014年新增了83家公司。
另外,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B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出现的独角兽数量出现大幅减少。根据融资估值,该机构2014年追踪到的新独角兽有23家,2015年则是40家。然而,2016年新独角兽则只有12家。
不仅仅是创业公司的死亡率逐年增高,而且资本市场的热情也开始大幅下降。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风投交易数量从2015年的77笔大幅减少到41笔。如此来看,风险投资者似乎已经厌倦了为了生态而生态的创业融资游戏。
从2015年以来,中国整个创业圈开始进入资本寒冬期,在融资环境不理想,资本市场又已厌倦生态创业游戏之后,中国互联网创业圈又将如何从全民“生态”恋中走出来,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