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后最伟大的产品经理”、“活着的最伟大的产品经理”……类似的溢美之词,随着微信小程序的发布,再一次被铺天盖地的运用到张小龙身上。
在很多自媒体人、大V观察家眼里,1月9日发布的微信小程序,其意义可媲美10年前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正如张小龙(Allen Zhang)在朋友圈的那张配图所寄托的情怀一样。
伟大的产品一定有其伟大的特征,如果说第一代iPhone彻底变革了人与手机交互的方式,那么张小龙将微信小程序抬高到同等地位,一定是认为小程序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用完即走”理念。
用完即走?果真如此吗?微信小程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又面临哪些问题?
一、解决麻烦的同时制造了一个更大的麻烦
微信小程序和第一代iPhone看起来有一个共同特征:改造人机交互。第一代iPhone用触摸、滑动等动作,替代了手机原本的按键机械操作,极大地变革了交互方式。在张小龙眼中,微信小程序的“调出程序即使用”替代了传统的“下载APP再使用”,用降低使用门槛的方式改良了人机交互。
这两者可同日而语吗?答案是否定的。目前,要调出微信小程序应用,需要采取精准匹配搜索(京东等部分支持模糊搜索)或扫面二维码,相当于在降低使用门槛之前,增加了一道接入门槛。这意味着,用户需要某一服务时,不但要知道提供这一服务的商家,还要知道该商家开发的微信小程序的准确名称,或者通过网站/印刷品等渠道看到该商家的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解决麻烦的同时增加了一个更大的麻烦,很难说微信小程序在人机交互上做出了可媲美第一代iPhone的价值。这个问题不解决,用户得到的可不是“用完即走”,而是“没用即走”。
二、“重精英轻草根”的设计到底是福是祸?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问题在一小部分人那里,不是问题,这部分包括IT、媒体等天天与互联网打交道的人。这些人对互联网应用如数家珍,也乐于使用语音搜索等新玩意找到目标小程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一群人对小程序如此拍手叫好。但恰恰是这样,暴露了张小龙潜意识里的程序员思维,忽略了最海量用户的现实需求。
对大量的普通用户来说,互联网对他们还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接入/再次接入一个服务(应用)过程,值得被认真对待。微信小程序不但增加了普通用户接入应用的门槛,在第一次接入之后,也仅仅是用一个二级菜单的末端位置(微信-发现-小程序)来简单粗暴地(目前按使用历史排序,无分类)记录展示用户使用过的/多半也是希望再次使用的服务,这无疑再一次设置了门槛。
互联网圈的人都知道,张小龙上一个成名作品是Foxmail邮箱,它以简洁明了着称,被IT互联网从业者所钟爱。但现实的情况是,QQ邮箱和网易邮箱等设计得花里胡哨的邮箱应用,拥有比Foxmail多得多的用户量。如此观之,微信小程序这样“重精英轻草根”的举措,到底是福是祸?
三、“用完即走”背后不可言说的“圈地思维”
在各个渠道公布的已上线的小程序名单中,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除了腾讯系(腾讯投资的)公司外--如京东、滴滴、大众点评等,鲜见其他大公司在第一时间上线小程序--譬如说微信公众号的先行者招商银行等,更不用说阿里和百度等腾讯的竞争对手了。
个中原因,网上流传的“大象转身慢”多半不是主流,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对微信的“圈地运动”保持直觉上的警惕--特别是那些数据敏感型应用,在把用户行为、用户属性等信息交给微信时(与微信用户数据关联、匹配等),需要冷静地三思。
目前,在用户接入微信小程序时,微信官方的设定是统一需要微信授权登陆。这意味着用户的微信号成了基础账号,每一次的授权登陆,都会给这个账号增加一些有价值的属性,更不用说很多中小应用干脆支持用微信账户作为交易核心的账户了。紧接着,尽管微信官方宣称在小程序页面内,用户可删除小程序(删除使用记录),同时用户的小程序数据也将被一并删除。但很明显,这只是客户端的删除,服务器端的数据将构成微信大数据中聊天、刷朋友圈之外的那一部分大数据--其价值不言而喻。
对数据的收集,恐怕才是微信费心费力不惜制定一套独立规则,同时冒着被苹果App Store下架的风险推出微信小程序的根本原因。冠冕堂皇的“用完即走”是可以说是但不可以做的,开路圈地对大数据的收集,则是可以做但不可以说的。
四、诸侯大员不上车,微信小程序生态难成大气候
如上所说,百度、阿里这些“诸侯”,招商银行以及那些与腾讯投资的互联网服务类企业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大员”们,基于竞争或数据敏感的原因,缺席了微信小程序第一波尝鲜,未来恐怕也多半会继续缺席。但从用户需求来看,它们又是不可或缺,这就注定了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体制无法兼容当前各方势力,做到像App Store一样一统天下。
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微信小程序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早在2013年,百度就推出了“轻应用”。2014年,百度又推出了“直达号”。这两个东西,在实现的技术层面和想达到的目的层面,都可视为微信小程序的前辈。当然,这两个东西失败(或者说未成气候)的主要原因是百度错失了PC向移动转换的机遇,不代表坐拥移动第一入口的微信来做也一定会失败。但是,风口上的微信也面临自己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或许更加严重。
微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己既当裁判又是球员。在小程序之前,微信就被屡屡曝出封杀Uber这样的直接或间接竞争对手,而环视今天腾讯系的投资布局(京东、滴滴出行、美团点评、58同城、同程旅游、艺龙旅行网等)以及它们在微信这个超级入口所享用的待遇,很难相信微信官方能一碗水端平。表层的入口展示还只是一方面,深层的“数据隔离”恐怕才是微信小程序与诸侯大员们无法走到一起的内在原因。
当然,收编不成,微信小程序携微信海量用户(及超高活跃度)优势,还可以推倒重来--譬如效法此前暗地支持微商--来扶持新的对微信的账户体系、金融支付、广告网络等深度依赖的新势力。譬如说同样是C2C电商,淘宝不来入驻,那微信小程序就扶持一个体系内的品牌,一如阿里多年努力做出的“淘品牌”一样,没准能生出个“微商品牌”。当然,这个距有所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且行且看。
总之,用完即走只是表象,微信小程序不可言说的真正目的,是打造一个开放又集中的生态体系;腾讯或者说微信在这个体系中,充当的是基础设施和生态中枢的角色,觊觎的是源源不断的大数据金矿。当然,在达到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微信不管是采取收编还是推到重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