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出三个月之后,分答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只不过,这次伴随它的舆论不再是三个月之前的惊喜、追捧,而是分答 “ 下一个脸萌 ” “ 药丸了 ”。
谁说不是呢?这个互联网时代变革太快,如果长久不能成为媒体的头条,那就注定要沦为历史的眼泪。更何况,分答本身也确实敢“作”:已近一个星期无法登陆。
不过,这一片药丸声中,分答却显得分外淡定。8 月 18 日,我参加了一次以分答为主角的,围绕 “ 知识分享新平台:如何让沟通更专业 ” 的主题沙龙。除了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百精也参加了此次聚会。
对于对分答还停留在“王思聪曝八卦的平台”人来说,这个搭配显得略显古怪:一个是体制内,总会出现在《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上的国资委,另一个则是总跟网红一块出现的分答。但是实际上,国资委这次给分答的 “ 点赞 ” 还真是有理由的:
据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媒体处处长闫永介绍,分答账号“国资小新” 自 7 月 4 日入驻分答以来,“国资小新”已收到 3229 个提问。与新闻发言人有所区别,“国资小新”在分答上的回复内容主要包括 “ 国企改革政策介绍、国企招标招聘信息等实用性、功能性交流。对于国资监管、国资改革发展的专业问题,“国资小新”还邀请了胡鞍钢、何自力、张春晓、梁军、李锦、管清友等专家学者参与解答,力求给网友最准确的知识和信息。”
在“国资小新”的带领下,已有航天科工、武钢、中国商飞、中国中车、中智公司等十余家中央企业入驻分答,“ 以矩阵的形式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展现更为公开、透明、亲切的国资国企形象。”
国资委和一堆体制内 “ 大V ” 的出现是否能够减小 “ 分答药丸 ” 的声音?说实话,我不知道。
不过这次会议给了我另外一种启发:在 “ 网红 ” 这个标签之外,分答确实还存在着别的一些可能性。例如,它的确可能成为一种不错的,机构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尤其对于新媒体尝试较为谨慎,又处于风口浪尖的大型机构(也许首要标签是体制内)。
目前大部分的分答都将分答定位于 “ 网红 ”(包括我自己之前写分答的那篇文章),强调它的娱乐性。换言之,即“明星效益和粉丝经济”。
但粉丝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成也曝光,败也曝光 —— 话题消费越多,神秘感就越少。尽管有声音的加持,但有价值的问题逐渐被问完以后,其他人也没有了兴致(也包括回答者失去了兴趣)。毕竟,绝大多数人,对于娱乐的需求并不是重的。而在这个方面,有太多方式可以替代分答。
而对于其他中小 V 来说,纵然分答也在功能迭代上试图为他们提供便利,但他们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处于积累粉丝而不是消费粉丝的阶段。但积累粉丝分答又并非一个好选择。
从这两点看,确实分答现在面临了窘境。
不过,如果以类似于国企这样的组织的角度出发呢?相对于较为传统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新潮一点的知乎专栏。分答是一种更轻,却也更便利的补充。它至少有四个优势:重需求、有吸引力、方便回答、内容可控。
重需求:知识生产,是从用户需求出发还是生产者供给出发?对于组织宣传而言,有一点问题在于,他们宣传的内容,与多数人生活关联不大,而大多数人关心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们。分答的问答模式,可以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直入主题。这一点无论对于回答者还是提问者,都能够减少交流成本。并且,这种需求由于有动机,并不会因为热点而衰减。
有吸引力:实际上,许多人对政府机构组织实际有不亚于对明星大 V 的好奇,尤其这些组织处于风口浪尖,还能够“像人一样回答问题”的时候。(分答不是文字,这使得能模板或 “ 官腔 ” 不容易出现。)同时,不要忘了还有偷听机制 —— 这足以保证很多人有足够的提问欲望。
方便回答:对于机构而言,有时说得多也意味着更多的语言风险和更长的审查抉择。分答门槛低,内容少,可以降低回复成本,同时能成为其他更长内容的入口。
内容可控:对于体制内而言,内容可控,或许是分答的一个较大的优势。微博同样可以问答,但微博内容最大问题在于不可控。而分答的形态,至少看上去,比自由回复要更可控得多。
当然,以上都是理想状态,如果分答真的想要做好公众号,必须提供更多的功能迭代(例如热门回答置顶,选择内容公开,收费控制等等。)
无论之前我怎样“黑”了分答,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其他噱头不算,短问答,实际上确实是沟通策略中性价比极高的一种工具。如果说语音是分答具有杀伤力的一点(语音的吸引力决定了分答的上限),那这可以说是分答最有“防护力”的一点。(短问答的实用性决定了分答的下限)
但唯一有一个前提:分答必须把自己的流量再次做起来。如果真的更新之后让人大失所望,门可罗雀,那么情况可就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