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沙梓社,《iOS应用逆向工程》第一作者,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创业18个月。本系列文章是他结合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对人、事、物的深度思考,对初次创业的剖析和总结。本篇文章是系列文章中的一篇,来源于 iOS逆向工程论坛。
创业伊始,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创业创业,既然要开创事业,前期肯定是要尽可能贡献,而不是索取。初次创业,没有经验,所以也要持续学习,提高自己,跟上创业的步伐。
在创业的前6个月,我认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主要是找出创业成功案例的一些共同点,作为参考标准。这期间我的业余时间主要花在了阅览创业相关的信息上:
通读了知乎出版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加了一些创业人士的微信,遍览朋友圈里的创业文章及各种访谈;
阅读了36kr、i黑马、虎嗅、创业邦上的大多数文章;
通读了Peter Thiel的《从零到一》。
半年过去了,我以为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化阅读,自己已经快速掌握了创业理论知识,觉得不过如此嘛,从0到1应该没啥问题了。这不就是互联网的“快”嘛!
那时,我们的1.0产品刚刚上线,需要推广,而公司手头拮据,没有经费,就要求我们尽可能采取不花钱的方式把事儿办了。
其实不花钱做推广,在互联网界确实是有先河的,就是大家应该听说过的“Growth Hack”。最为业界称道的,是Airbnb在创业早期通过这种方式从Craigslist获取到大量用户的案例。
于是我就想搜搜Growth Hack的资料,看能不能不走寻常路,为1.0产品获取到一些用户。搜着搜着,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网友说的一段话:
因为我当时一心只想找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所以对这段话没太在意。可惜经过几天的搜索,我并没有搜到适用于1.0产品的现成Growth Hack方案,但这句话却时不时在我脑子里冒出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就又把这段话找出来反复地看,琢磨它为什么留给我这么深的印象。尽量去揣摩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之后,我就意识到,自己的格局太小了,而且太急躁了:用了半年时间,囫囵吞枣地过了一大堆创业信息,都还没消化完呢,纸上谈兵只怕是都做不到,就“天晴了雨停了,我又觉得我行了”,想要开始赶紧进入下一阶段。再一个,看的这些东西,作者是否靠谱、内容质量如何、软文痕迹多少、文章内涵深浅,几乎都没怎么考虑。我盲目地去追求“看过”,却忽略了自己有没有“看懂”,实在是太肤浅了。
当然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半年看过的东西,都只能算是信息,而不能算是知识,所以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没有对我起到帮助。这个坑踩过之后,现在自己就明白了:互联网的“快”不是揠苗助长,更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厚积薄发之后的四两拨千斤,是修炼内功之后的一锤定音。磨刀不误砍柴工,别急,别急。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意让自己“慢”下来:
刚创业的时候,风风火火,觉得“时间就是金钱”,跟人聊天时,别人话还没说完,就上赶着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淡定多了,先等别人把话说完,想想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这个意思来回复。结果我发现,虽然我的回复变慢了,但回复的内容更精准了,别人更能理解我的意思了,反而提高了沟通效率;
不再贪大求全、一目十行地专攻创业书籍,而是全面地评估书本的作者、题目、内容、评价,从中遴选出真正经典、优秀的书,然后边精读边做读书笔记;结果我发现,虽然我看的东西少了,但是汲取的养分更多了,代入感更强了,更能理解作者想传达的意思了,反而增加了我的思想深度;
在接到一个比较急的需求时,不再马上动手写代码,而是先跟需求方充分沟通,搞清这个需求的上下文关系,和最终想要解决的问题;再结合上下文,针对问题本身评估最优解决方案,并跟需求方进一步沟通,确认方案可行性;最后根据确认的方案来划分功能模块、设计代码架构、上机编写代码,一气呵成地完成最后一击。结果我发现,虽然看似增加了很多步骤,实际上整个思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更强了,解决方案反而又好又快。
不再火急火燎地 做,就有了更多时间去洞隐烛微地 想。欲速则不达,此时我认识到,创业的方方面面,都不可能有“速成”方案;创业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最根本(和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东西了,那就是去书本上、现实中结识那些注定载入史册的人物,去观察他们的优点,并深度挖掘他们优点的来源,然后“偷师”目前观察下来,我总结出了一些最重要的素质;肯定有遗漏,一定有疏忽,请跟帖发表您的高见。
成功素质1:一小时与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概念,我是从张银奎老师那里了解到的。它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跟我在《透过现象看本质 - 写在观看WWDC 2016 Keynote之后》(参考文末阅读)一文中所描述的通过深入思考来探寻事物本质 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不知道多少读者朋友曾有过因探寻到事物本质而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曾有过因格物致知而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经历,那种感觉棒极了。
要想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一般要经过一小时的训练。一小时定律主要是指:
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同时,也有新的报道说,光一小时还不够,必须得是一小时的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我比较同意后一种说法。
一个人的时间 刻意 花在了某件事上,说明他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不是浑浑噩噩地被动接受,而是经过规划地主动出击。这一点,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行业顶尖10%人群的核心因素;创业这件事,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成功,但是由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来做,一定没戏。
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一小时,而是 积累经验 与 格物致知。但是据我观察,绝大多数人即使做了一小时,也仅能达到积累经验的效果,远不能格物致知。后者作为更高级的素质,它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习得触类旁通技能。
不要小看这个技能,那些在某一行业已经成功,转行到另一行业仍然可以“白手起家”的大牛,都是这个技能的受益者。这是因为,很多行业在原理或者本质层面是相通的;例如当你熟练掌握了C代码的编写后转型Java,那么你熟练掌握Java所需的时间会远少于一小时,就是这个道理。
好的创业机会,大都其貌不扬但潜力十足。在这种“冷门”领域,大家的从业时间和经验积累都大差不差,此时能帮助我们拉开和竞争对手之间差距的,也只有寄希望于我们因为“格”得比其他人深,从而瞄得比其他人准,想得比其他人远,做得比其他人快了。
成功素质2:产品意识与用户思维
乔布斯在《遗失的访谈》(参考文末阅读)里说:
如今的IT行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已经非常细化,往往只需要把自己专业技术相关的一亩三分地耕好就可以交差了;他们往往是缺乏产品意识和用户思维的。举个例子,我在去参加2016年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时,向在场的技术人员询问机器人的作用:“这个机器人可以干嘛?”得到的主要是这样的回复:
我们的这款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头部安装的3个摄像头都是500像素的,肚子里还加装了陀螺仪。
作为技术宅,我当然可以理解这种回复。但是作为用户,我根本不关心你用的是什么技术好吗,我关心的仅仅是你的产品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好不好,解决方案划不划算。于是,销售人员出场了:
这款机器人可以用3种语言跟你说话,而且在对话时会把脸朝向你;你到处走动的时候,他还可以跟着你。
嗯,比技术人员稍微强一点,起码是在讲产品了。但是,我为什么要用3种语言跟机器人说话啊喂!我在屋子里走的时候,为什么会想要一个机器人跟着啊喂!我去上厕所的时候,机器人盯着我看,多尴尬啊喂!
既然提到了销售人员,我就多说两句。因为上家公司是互联网+房地产,所以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房地产公司销售人员,俗称“中介”。受国家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很多传统公司主要是依靠吃饭喝酒打交道来建立销售渠道,对产品(不一定是实体产品)本身的要求相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是比较低的。
传统公司的销售人员,因为对互联网行业较为陌生,他们对“产品”很可能是没有切身体会的。一个潜在的坑是,传统行业的资深销售们在赚到第一桶金后,往往把这归功于他们对 业务和产品 的熟知,其实不然,销售可能才是第一功臣。他们对业务的理解程度之低,对产品的认识程度之浅,因为“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可能连他们本身都难以察觉。
个人建议,当我们准备跟传统公司的销售展开合作时,千不要停留在他们的高收入表象上,一定要深入考察他对业务的理解程度深不深,他对产品的认识程度够不够,他跟你交谈时的销售味道重不重。
回到刚才的例子,符合我个人标准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
这款机器人主要用于家里大人上班去之后,对小朋友的陪伴和看管。小朋友可以跟机器人用英语对话,来练习英语口语;还会跟着小朋友,一小朋友摔了打了有什么意外,或者机器人在屋子里发现了陌生的面孔,可以马上短信报告正在上班的家长。
站在用户的角度,把这个产品能干嘛,使用场景是什么,简洁明了地说清楚。如果用户表现出来了兴趣,就多说一点:
我们的公司是由斯坦福大学的3位归国博士在08年创立的,在机器人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优势。我们的机器人核心技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外观由乐高公司根据他们在儿童领域的多年经验设计,颜色明快鲜艳,线条流畅圆润,小朋友非常喜欢,玩的时候也不会伤到自己;外壳由制造火箭外壳的工厂制造,采用环保材料,质量很好,放在家里也不用担心影响空气。
这次展会我们带来了20个机器人,卖得就剩3套了。您也可以在我们的官网上选购,我们会给您免运费送货到家并现场安装试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拨打我们的电话400-123-4567,我们是7天无理由退换货,1年凭发票质保的,免去您的后顾之忧。
再从技术、设计、制造、售后等方面,把产品给介绍清楚。如果我当时得到的是这样的回答,一定当场掏钱买一个;下次创业,把这位工作人员挖到我的公司。
归根到底,创业要做用户想要的优秀产品。产品好了,推广、运营、销售的腰板就硬了,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产品是王道啊!
成功素质3:高品位与大格局
在我们iOS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微博上,不少iOS工程师(其中不乏能力比我强的)会比照某一款App的界面,依葫芦画瓢地把这个界面重写一遍,很多人甚至明确表示,自己就是在“高仿”。模仿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从界面的设计和实现来说,很多人参照的App本身就不怎么样,根本没有高仿的价值 —— 高仿爱马仕很多,有谁高仿贵人鸟吗?为什么非要把自己限制在高仿这样一条比较low的道路上呢?
每当看到这样的朋友,我的脑海中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天资聪颖,沉下心来,练就一身好武艺,磨出一把屠龙刀。然后他开个路边摊,用这把刀去杀鸡,边杀边吆喝,这样杀的鸡适合做炸鸡,那样杀的鸡适合做白斩鸡,怎么样杀的鸡适合做烧鸡。
食客边吃边说,哎呀真好吃,外焦里嫩,鲜香扑鼻,真是良心店家;我却只会可惜了一个人才和一把好刀啊。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如果我们创业的目标就是为了一年赚100,吃300块的自助餐不心疼,那就别创业了,找个人流量大的地方开个奶茶店好了。
成功素质4:识人的慧眼
现下江湖,单打独斗早就过时了,必须团队作战。乔布斯在《遗失的访谈》里说:
当然,我们的祖先也有不亚于乔布斯的智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商场里,人才的抢手程度只可能比你想象得更激烈。名校毕业、简历漂亮的人才,是最显眼的璞玉,早已被大公司(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天使轮之后的都可以算大公司)捷足先登;作为创业公司,论福利待遇、职业风险、工作稳定,没有一样比得过大公司。如果我们再缺少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在用人识人方面,我们拿什么跟大公司PK?
成功素质5:互联网思维
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核心在于把一个原来不够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尽可能改造得:
1、标准化
2、无需人工操作
3、可以快速复制
以阿里巴巴的拳头产品淘宝为例,它提供的解决方案,解决的是 让散户可以轻松开店卖东西 的问题。
在淘宝出现以前,卖家要开个店,得经历到处选址、讲价、装修等等一系列没有明确操作标准的步骤,过程中还要跟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繁琐麻烦,坑也多。
而开淘宝店的整套标准流程已经成型,任何地区的任何用户都可以完全自主地轻松开店,除了客服与保障之外,阿里巴巴几乎不需要再投入其他人力。这个解决方案满足了标准化、非人工、可快速复制的特点,是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
相比起来,各类外包公司就不算是我口中的互联网公司。因为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外包公司需要针对每个客户的需求,来定制化不同的产品(即便定制程度不同)。既然定制,就是个非标准化的东西,需要人工涉入交流,且无法复制,或者说复制了也没用,反正下一个客户的需求也会变。
如果创业者没有互联网思维,产品就无法迎来病毒式增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的资源跟不上。这样的话,公司就注定做不大,那坦白说,还真不如去卖奶茶。
成功素质6:弯道超车意识
在一些领域,别人已经领先我们5~10年甚至更久,如果正面竞争,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是如果在分析判断清楚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一边在传统落后领域(直道)奋力追赶,一边在新兴潜力领域(弯道)谋划布局,就可能起到后来居上的效果。
举个例子,汽车行业的发展,国外领先国内不知道多少年。比亚迪如果去跟沃尔沃拼发动机,那必须死得透透的;但是如果去跟沃尔沃拼电动汽车,甚至直接拼电池,那得妥妥的。未来出于环保和性能考虑,电动车慢慢多起来,机动车慢慢少下去,应该是大趋势;那在这个大趋势下,“电动”就是弯道,比亚迪超车沃尔沃,就是能预见的结果了。
再举个例子。中国无偿援助非洲一些国家,是不少国人诟病的事情之一,很多人说,你看美国就不搭理非洲,国家乱花纳税人的钱。但是国家的逻辑是这样:给非洲钱,指定非洲只能买中国制造;非洲买了中国制造,既盘活了国内企业现金流,中国制造又占领了非洲市场;非洲人对中国制造有感情,对中国人有感情,非洲的丰富资源就是中国的近水楼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造工艺更好了;非洲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制造业就可以搬到非洲,成本反而更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就更大了,垄断市场就是能预见的结果了。中国发展得更好,带动非洲发展得更好,肯定是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非洲”就是弯道,中国超车美国,就是能预见的结果了。
举最后一个例子。我在《iOS应用逆向工程》上的序言部分也写道,在2009年我攻读硕士选择专业方向时,曾在风头正劲的Windows和初出茅庐的iOS之间徘徊。正是因为我狗屎运地预测到了iOS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借用了“iOS”这个弯道,才在行业贡献这个角度上成功超车了那些在Windows方面比我经验多10年的前辈。
当然,弯道超车的前提是知道弯道在哪里,这就又需要格物致知的素质来辅助我们的判断。
当然,除了以上6条,什么一定要吃苦耐劳啦,不能是打工心态啦,也是很重要的素质。但是这些相对更常识,大家普遍已经有了这些意识,所以就不再赘述了;而从我不长的创业经历来看,以上6点素质,是许多人忽略,或者认识不深的,因此每条都单独拎出来说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