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类《大圣归来》的高分下滑至6.6分,文章评论从“一个十二年的梦”、“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到“对不起,大鱼海棠,我给不了高分”,“大鱼海棠告诉我们,没有过硬的作品支撑的情怀是一种不当得利”……整整十二年的《大鱼海棠》在遭遇评分滑铁卢的同时,又为何获得了捷报连连的票房?
这一切的一切,有吊足了众人胃口的“迟到”带来的期待、有做足了优质好国漫的情怀精神传播、还有就是主创团队实打实的营销。
第一条叫无意得来的营销,后两条则全都是人为的、已经成功了的营销。
《大鱼海棠》的主要营销方式是:刷情怀+刷存在感。
在大鱼海棠的制作背后连接中一份上百人的众筹名单与几经波折而来的投资方,看着实在叫人心酸,绝对是没有资金还要坚持、历时十二年的良心片吧……很多人这么期待着,但最重要的是《大鱼海棠》主创方给出的态度:十二年,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
一次次情怀的刷,加上一次次明星、网红阵容的刷:
@胡歌:《大鱼海棠》这是一部做了十二年的动画电影 是中国最牛的二维动画,光看海报就沉醉其中了吧。。
@罗永浩的“好饭不怕晚”,@邓超的“转发这条锦鲤,下半年会有好事发生”……
大鱼海棠成功被情怀刷出了“爆款”的感觉。
写到这里,你以为我要喷《大鱼海棠》只是因为营销做得好才有好票房、其实内容一文不值的吗?请别急着下结论吧,编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大鱼海棠》除了情节上不太完美,整体仍旧是国漫前进路上的一朵开得比较好的花,从中华传统内蕴到画风、音乐,也堪称是国漫中的好产物了。
如果说刷情怀与刷存在感是《大鱼海棠》上市之前的成功营销手段,那么从《大鱼海棠》的褒贬不一中我们仍旧能学到一些营销精髓:用户定位的不同,所塑造出来的口碑也就不同。
比如,编者从在校大学生口中得到的《大鱼海棠》的评价多是:太棒了!音乐做得很好、画面做得很美!故事很棒!从工作多年、身处社会深层的、偏向完美主义者的人儿们口中得到的是:女主整个一绿茶婊啊,白糟蹋了一部好电影,情节太他么烂了,绝对不值得一看……
对爱情仍充满着“童话”幻想的年轻一代以为这是经典的美故事,而对于经历过社会洗礼的人儿们来说,这多半就真是绿茶婊的表现了。
自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说好、也不是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说不好,但这仍动摇不了不同群体间的大体趋势。而这也再一次向我们营销工作者证明了一个基础的营销法则:要知道自己所有的用户群体想要什么,你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