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发布2016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1月M2、新增人民币贷款与社融规模均远超市场预期。其中,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亿元,高于去年1月的1.47亿元和上个月的5978亿元,创出有历史纪录以来的单月最大规模,也是单月新增贷款首次突破2亿元。
中长期贷款显著增加
分部门来看,1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0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83亿元。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2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7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06亿元。
此外,1月M2(货币和准货币)供应同比增长14%,超出预期13.5%与前值13.3%;1月社会融资规模3.42亿元,同样也超出预期2.20亿和前值的1.82亿。
企业更倾向使用人民币贷款
对于新增贷款规模显著放量的原因,宏源证券分析师陈磊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由于季节性因素,由于企业多在年初启动新项目,在年初票据融资规模较高,银行也倾向于年初投放按揭贷款。从历史数据来看,一般1月份人民币贷款都会出现较大规模增长。而且今年农历新年从2月8日开始,早于去年的2月19日,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也受到前置效应的影响,因此比去年新增规模还要大。
二是汇率波动下企业更倾向使用人民币贷款。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降而美元贷款利率上升,企业为了应对人民币贬值风险,可能会将美元债务转换为人民币贷款以缩小外汇风险。社会融资总额的数据也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上升了2.5亿元,而外币贷款则顺势下降了1720亿元。
三是进入降息周期之后,市场普遍预期今年货币政策还将进一步放松,市场利率将进一步走低,银行年初提前投放贷款,也可以锁定较高的贷款利率。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分析称,银行早投放早收益的心态今年可能更加明显,特别是在息差收窄和资产荒的局面下,提早放贷有利于保证全年收益;政府刺激经济力度加大,带来基建投资融资需求的增长。
未来能否持续存疑
虽然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升至2.5亿历史新高,但未来能否持续,市场人士普遍抱谨慎态度。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部分析师李奇霖表示,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显著增加,可能由于金融专项债的配套贷款发放,以及年初企业项目储备丰富。民生证券认为,1月金融数据增长超预期,但考虑到实体回报率下降、风险溢价上升、资产荒现象没有有效缓解等因素,新增信贷的放量并不代表实体企稳。
刘东亮认为,1月新增信贷的数据和对实体经济的感受有分歧,单纯从数据看,无疑表明经济正在改善,特别是居民户和公司户的中长期信贷都出现大幅增长。“但1月信贷高增是否代表了经济的拐点?似乎有难度,需要更多数据的佐证支持。信贷高增能否持续?关键还是要看实体经济的需求和政府刺激经济的力度能否持续,否则可能出现金融数据的大幅萎缩。”
(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