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面,这些新出现的O2O创业者更多是在借势,而非一步一步在解决用户需求,在模式上很多时候难称创新;而另一方面,这些新进入的资本催生了更多的O2O创业者,但这些创业者更多时候是次一级创业者。
“大家都在讨论资本寒冬了。”
在微信群里,一个猎头朋友发了如是感慨。在这条感慨之后,她又发了一张截图。截图中消息爆料称,两家知名汽车后市场O2O创业公司运营总监同时离职。同时,曝料称以这两家创业公司目前的数据,在O2O偃旗息鼓的环境下难以获得新融资。
实际上,汽车后市场的融资难并未出乎我们意料。此前,我们在谈及洗车O2O时,就已经判断,经历过资本厮杀,汽车后市场的乱象并没有什么改变。进一步而言,资本支撑起来的补贴早晚会回落。
但真正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整个O2O市场的变化。
一周之前,消息爆出推拿平台功夫熊因为拖欠工资遭到讨薪抗议。消息称,功夫熊在上海和北京从7月份开始出现部分推拿师傅被拖欠工资,其中上海被欠薪的师傅有30人左右,大部分已离职。功夫熊CEO王润解释称,之所以造成讨薪事件,是因为被查出品控问题取消补贴。即便如此,取消补贴背后,或多或少显现出功夫熊资金链吃紧。
不仅是创业公司功夫熊,上市公司58旗下的到家业务也面临类似困境。昨天,58到家美甲同样被爆业务裁员,并且面临美甲师们的集体维权。而就在今天,我们还看到一家做停车O2O业务的公司在这波资本退潮中宣布倒闭。
尽管我们在讨论资本市场的时候,依然认为整体环境只是冷却,还未到寒冬,但显然在O2O创业这个市场,寒冬已至。
资本堆积的O2O市场
几乎是从一开始,O2O就是以粗暴且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姿态出现。
2010年3月,在饭否上栽了跟头的王兴重新出发,模仿Groupon创办美团网,在中国以团购的方式进军本地生活。作为一种以价格影响用户消费决策的玩法,团购最大竞争力就是低价。团购以远低于市场的消费价格,获取用户,然后再将用户导流给商家,进而形成用户和商家聚集的高地。
但低价是无门槛的,到2011年8月,国内团购数量超过了5000家。5000家模式相同的创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归于钱的竞争。一方面,团购网站需要花出去的钱要足够有效;另一方面,团购有又需要确保有充分的资本支持。最终,在2012年的资本寒冬中,不少团购网站倒下,美团剩者为王。
团购之后,最火的O2O便是出行。相比团购的争夺,出行领域的厮杀更为赤裸。在出行尤其是打车领域,竞争几乎等同于补贴。依靠巨额资本和腾讯阿里的支持,滴滴快的足足烧了几十亿元。
不仅是打车,几乎在2014年开始的所有O2O领域,都是需要补贴。创业公司需要用补贴获取用户,靠补贴干掉对手。在一个细分的领域,创业者往往能看到不只一家竞争对手。这些模式相同和相近的创业者们,最直接的竞争就是资本。
于是,你会发现,在2014年进入市场的玩家中,拼的几乎都是融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公司在一年之内完成了两轮甚至三轮融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作是这些公司的融资能力强,另一方面也是行业所迫、补贴所需。至于O2O模式,大多则是在以干掉对手为前提,补贴完用户之后再来验证。
但大量的创业公司等不到验证模式的那一刻了。
死亡之秋:资本乱入惹的祸
O2O是被资本抛弃的第一个行业。
在品途网撰写的《O2O全行业死亡启示录》一文中,死亡的O2O创业公司近百家。其中,包括美发美甲、房产、出行、汽车后市场、旅游、教育、餐饮、社区、运动健身、殡葬在内的细分领域,几乎无一幸免。
“80%的O2O创业公司都将死亡!”一位投资人直言不讳。
与其他行业不同, O2O行业的创业公司都需要资本获取用户,然后用这些用户去向下一轮投资者融资,然后再完成商业模式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O2O创业公司面临的窘境是,由于涉及线下商业形态,用户的行为改变难度陡增,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O2O创业公司的数据增长很难完成纯互联网创业公司所呈现的爆发式增长。换而言之,眼下的O2O创业基本是“资本停则基本项目停”。
而更不幸的是,O2O也是一个持续赛跑的行业。在中国畸形的风险投资环境中,新基金大量涌向天使、Pre-A和A轮投资时,B、C轮的VC数量和基金规模并没有出现同比例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对于早期的创业者来说,下轮融资竞争更为激烈。而相比与其他互联网行业,死亡率也高。
于是,你会发现,资本骤冷之下,依然剩者为王。
这多少有些类似当年的团购了。
次一级的投资与创业带来的死亡
记得在2014年中时,一位VC跟我说,O2O是最适合国内VC的行业。他说:O2O创业公司有充足的营收好流水支持,部分创业公司即便没有风险投资的进入,依然能够走下去;同时,线下的商业形态有大量改造的空间,O2O行业亟待爆发,投资空间巨大。
但时过境迁,一年之后的资本寒冬到来之时,O2O成为了资本最早抛弃的行业,从风险角度看也是最高的行业。不过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那位VC的判断——当然,前提是资本和创业公司都在匹配增长。
在过去一年内,我们看到有大量的O2O创业者涌现,也有大量早期风险投资进入。一方面,这些新出现的O2O创业者更多是在借势,而非一步一步在解决用户需求,在模式上很多时候难称创新,我们看到的更多也是竞争;而另一方面,这些新进入的资本催生了更多的O2O创业者,但这些创业者更多时候是次一级创业者,从而早期风险投资也在抬高早期项目的死亡率。
我记得以前谈论P2P风险的时候,一个很经典的解释可以用于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借款人,线上带来的资金增量和需求增量都算不上优质,他们对于风险的承受相对较弱。到头来,人们只是受到了收益的蛊惑,却没看到风险的伴随。
世上本没有寒冬,作死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寒冬。
然而,我还是相信这个行业是最适合国内VC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