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应该拒绝一切灌式的创业教育,一切将成型的未来展现出来的可能性都值得怀疑。
互联网之下人人自危
互联网技术没有让天下大同。在拉近了人与人距离的同时,确在制造着更多的彼此超越的可能,马化腾也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他不敢离开中国去硅谷考察,担心其间的几个月公司就可能没有了,扎克伯格非常想让Facebook进中国,因为他发现美国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几乎不再用它,这距离他将Myspace挤下神坛的2008年紧紧过去了不到7年。如今创业路上胜出的概率在大大的降低,并且胜出之后保持领先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在波西格1974年出版的《禅与摩托车维修》一书中提到:
“在所有科学方法里面最为神秘的就是假设的形式,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处。一个人坐在那儿沉思,突然之间一闪而过——他顿悟了。一直到经过实验,才能证明假设的真假。然而实验并不是它的源头,它的源头在别的地方。运用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许多假设当中找出正确的一个,这就是科学的目的,然而我们从科学的历史上看,事实恰恰相反,各种资料、史料、理论和假设不断大量地增加,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而这一切现象原本是科学要消灭的。在许多年前,斐德洛在实验室中察觉到的结果,现在在这个科学世界中我们随处可见。科学反而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
科学领域中的假设就如同我们创业最初的那个点子,创业的过程就是我们通过实践来不断的证明它。但是技术革命使假设的成本越来越低,各种信息传递的速度翻了不知多少倍,每一次信息的交汇都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点子。不同想法背后的人群开始形成互相颠覆的循环往复的加速度。
返璞归真才是唯一出路
然而在长久以来,关于创业的各种理论和趋势预测都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然而颠覆的脚步确没有一刻停止,那些不能够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的演说家、评论家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刻舟求剑。因此,关于创业,并非我们看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就可以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大量新诞生的理论与评价都是在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陈述和总结,而其依据的无非是个人的狭窄经验。在这中粗鄙的总结陈述当中,新的概念,名词,商业模式,被发明出来,说法很多,但是都是雾里看花迷人眼,仅仅让我们在象制衡,相克相生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爱因斯坦在1918年的演讲中提到:
“人类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最简洁,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试着用经验取代某种层次的世界,然后征服它……他创造了这个宇宙和他感情生活的支柱,这样才能由衷找到安宁,而这安宁是无法从个人狭窄的经验当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建立这些宇宙基本的法则,这些法则经过演绎就能创造出现今的世界。而要通往这些法则没有合乎逻辑的路;只有靠着直觉和对经验的体谅才能进入其中……”
既然并没有一条合乎逻辑的路可走,那么信誓旦旦预言前路的趋势预测,也就并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如果说存在趋势的话,那不过是创造者通过社会实践所展现出来的创造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与一个人的观察力携手并存,从最平常,最普通,但是却值得参省的事物中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因此应该拒绝一切灌式的创业教育,一切将成型的未来展现出来的可能性都值得怀疑。时髦的名词和新潮的概念大多数情况下,都在掩盖着形形色色的利益诉求。任何逻辑缜密,无可辩驳的理论和既往的成功案例最终都无法导出创业者自身的成功路径。
对于每个人来说,新的发现无时不在,触手可及,只要环顾四周的熟人熟事,就会有东西值得注意。创业者应该擅于捕捉寻常的点点滴滴,善于从平时不经意间的疏忽差池中悟出本来无法预知的东西,遇到合适的场合,就可以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