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支付宝“花呗”出现套现骗局。支付宝用户崔先生轻信了朋友所说的“支付宝返现有福利”,将其账号和密码告诉朋友,最后被骗子利用支付宝里的“花呗”套现3000元。而和崔先生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仅他身边就有4位朋友被骗,合计金额1.2元。
“花呗”是由支付宝蚂蚁微贷推出的一项网购服务,消费者可以“这月买,下月还”,其贷款额度由蚂蚁微贷综合评估用户信用后给出。互联网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消费金融产品,例如天猫的“分期购”和京东推出的“白条”服务。
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看起来是都市“月光族”们的福音,但平台本身具有的监管漏洞和部分用户的轻信,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得以利用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实施诈骗。这些产品从推出之始,就成为了网络诈骗的重灾区。
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何以沦为诈骗工具
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通常不需要繁琐的身份验证环节,让行骗者有机可乘。而且贷款消费、分期消费的特点,让零成本套现成为可能,消费金融产品由此成为诈骗的高发区。总的来说,这类诈骗有两种常用手段。
第一种是骗取用户身份账户信息,“冒名顶替”实现套现。行骗人员以各类名义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让他们告知其身份资料或账户信息,然后利用这些身份信息通过消费金融产品购买高价值的消费品,最后转卖套现。
今年4月,央视财经频道就曝光了一起“校园分期”诈骗案。诈骗团伙以兼职的名义,花了300元钱买了学生的资料,以学生的身份去网上分期平台贷款购买手机,并将买到的手机折价卖掉变现。被蒙在鼓里的学生直到催款通知来了,才发现被骗,白白蒙受损失。
另一种常见的诈骗手段,团伙作为套现中介为用户提供产品回购通道,但他们常常拿到钱就消失。
在“花呗”、“分期购”上有一些假的商家,他们不卖产品而作为一个套现中介存在。急需用钱的用户可以购买他们的“产品”,用信用额度向其付款,这笔款项再由套现中介转给用户,整个套现过程结束。但问题在于,有很多中介收到钱就把买家拉黑,消失不见,用户偷鸡不成蚀把米。
花呗、京东白条们又是如何反诈骗的
针对上述两种诈骗手段,各大平台也纷纷推出反诈骗的措施。京东白条专门设置了防范交易欺诈的职能岗位,被称为“网络警察”。 当用户使用京东白条进行交易时,如果出现交易异常的情况(例如巨额交易中,突然变更邮寄地址),网络警察就会出动,保证用户的交易安全。
至于由套现产生的诈骗,各大平台从杜绝套现行为做起。蚂蚁金服风控系统内部有反套现部门。他们利用关键词确定可能出现套现的商铺,对于那些被系统认为是风险高的商户及曾经有过套现前科的店铺将不会开放“花呗”。如果用户被发现利用平台套现,他们的网络征信记录也会受到影响。
央行在7月31日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着重强调网络支付机构的客户信息安全问题。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支付机构要建立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和交易监测系统,对疑似套现的交易,及时采取调查核实、延迟结算、终止服务等风险管理措施。当然,央妈此举只是让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有法可依”,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