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出行拥有科技创业史上最多的细分风口,几乎每个领域都有膨胀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但真正让资本敞开大门的还是滴滴和Uber,两家完成了多轮融资的公司,最新一轮融资额度都有爆表的趋势,在与投资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还都无一例外地“震惊”于投资人的主动。
Uber宣称投资人显示了“极大的热情和信心”,“不论是估值还是投资金额均超出了预期”。后来居上的是滴滴,柳青一面在内部邮件中描述全球20家顶级基金排队送钱的盛况,一面又适时地宣布了几宗“最”:“有史以来融到最多钱的互联网公司”,“世界历史上最快最大规模的融资”,但有一宗“最”却被忽视了:滴滴“必须成为最敬畏每一分钱的互联网公司”。
滴滴的表态
柳青八面玲珑的得体表述其实暗示了一种转变:
七轮融资积累了35亿美元的滴滴不会执念与Uber再打一场火并快的式的补贴大战了,滴滴更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去实现程维所说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商业价值,规模效应+运营效率将成为滴滴未来致胜的法宝,简单的价格战除了助长刷单,只会吸引毫无粘性的屌丝群体,既不符合投资人的利益,也会让价格长期偏离价值,对行业造成伤害,这是滴滴希望传达并能够被Uber听懂进而达成的默契。
柳青这一理论的形成基于两种考量:
1、滴滴有条件用规模平抑补贴
如果我们相信晒出的数据,滴滴已经是一个规模十倍于Uber的一站式出行平台,那么订单量的急剧增长就让平抑补贴成为可能,柳青提供了一种算法:如果一位司机每天期望有300元左右的收入,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订单所创造的收入虽然不足而由平台补贴完成,很显然这不是健康的业态;另一种是平台创造了足够的订单,司机辛勤工作,快乐挣钱,这是良性发展。近年来急剧扩张,进入多个细分市场的滴滴选择了后者。
2、滴滴希望与乘客和司机共
不断变化的竞争态势要求滴滴必须扭转像Uber那种“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经营模式。柳青在内部邮件中一面肯定滴滴3年来的丰硕成果,一面强调要让生态圈的所有参与者共,在滴滴的下一个三年规划中,赫然就有为3000人提供出行,服务1000司机的并行目标。
都在做平台,Uber与滴滴面临的情势不同
Uber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很可能也估计到会面临谷歌式的困境,所以已有未雨筹谋的布局,但Uber的平台化战略在中国仍然面临各种挑战。
在Uber的产品矩阵中,UberX、UberXL和UberBlack不成气候,平台的整体订单严重依赖低端产品人民优步,而补贴的泛滥弱化了Uber原本拥有的小圈子优越感,急剧增加的刷单现象和日益大众化的用户群体放大了线下体验的劣势,用户与平台沟通困难,流程体系缺乏支撑。
在可预见的未来,Uber只能以补贴冲量来对抗滴滴,因为Airbnb和Uber自身的经验都证明,P2P经济没有第二名!刷单对Uber是那种不时发作却羞于诊治的顽疾,华丽的数据让人陶醉,流血的财报让人心碎,但深恶痛绝之外,事情还是要一分为二的,有组织的团伙刷单必须打击,而司机的刷单则要有“包容性”,基本原则是惩戒初犯,清理惯犯。
简而言之,刷单将是中国互联网出行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滴滴的打车业务由于积累的争议太多,短时间又难以破局,这项业务的收益与风险已然不成正比。以打车发家,以打车为名的滴滴打车正在给打车软件之外增加更多选项,但滴滴仍需要这个入口为其他产品导流,这符合柳青在受访时用酒店所做的比喻:顺风车和快车是连锁快捷酒店,而专车是三星酒店。滴滴的多元化产品战略所在乎的并不是某个产品或某几个城市的利,而是发挥集客的协同效应,这也是滴滴为什么不像快的那样拆分独立的一号专车的根本原因。
目前滴滴的平台战略在顺风车和快车两个领域火力全开,顺风车广告由马化腾领衔的一众大佬站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雄心,不到一月的时间,日订单峰值已经超过60。
滴滴之所以看重顺风车、代驾、巴士等产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属性可以顺应《小客车合乘出行意见》等政府治堵方案,借力智能交通的同时又有公益属性,同时社交属性的口碑延伸将对品牌产生良性引导,为滴滴争取更多的同盟军。
快车是纯粹的竞争产品,在Uber补贴最猛的那段时间,滴滴需要在打车和专车之间,提供一种可与人民优步竞争的低价产品,它不仅消化了专车的冗余运力,防止了司机的流失,也抑制了人民优步的快速扩张,因此在新一轮融资宣布后,快车又开始了大跃进,注册司机就送100元,接单和推荐朋友还有高额奖励,在某些城市大幅下调里程费和时长费等等,这也显示出滴滴狙击Uber的决心。
既然滴滴要复制当年淘宝击败eBay的奇迹,Uber就不能坐以待毙,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Uber势必大力推进本地化,完善并适当扩充产品线以应对滴滴的多元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