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产品的本土化危机则是Uber的大危机,也是Google、亚马逊、特斯拉等国外大牛在中国曾经遇到的危机,但是很难攻克。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金错刀。覆盖300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独家干货)
明星创新公司Uber最近被泼了一盆冷水,就是刷单泛滥。
腾讯科技最近做了一个调查,Uber刷单严重,仅淘宝一个渠道,就买卖了20左右的Uber乘客账户。
这里面包含两个信息:
第一,Uber已经把中国当做发展的重镇,仅在成都就有46000名Uber司机,而在纽约城只有26000名。为了抓住中国机会,Uber计划今年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约合62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笔大钱,这种强补贴行为也带来巨大的拉动效应。
第二,对于刷单,Uber早期是弱控制的。因为刷单一方面繁荣数据,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小的口碑效应。但Uber也没有想到,中国这种人山人海的人肉战术太强大了。有的人刷单是在电脑上完成,有的人则是直接拿人去真实坐车。
刷单泛滥是否Uber中国的第一个危机?
表面上看,不是。因为刷单泛滥,Uber还是可以控制的。
但是,刷单泛滥背后。产品的本土化危机则是Uber的大危机,也是Google、亚马逊、特斯拉等国外大牛在中国曾经遇到的危机,但是很难攻克。
看到Uber今年在中国要砸10亿美元,你是不是想到多年前eBay跟淘宝的那一仗,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产品。
Uber虽然创新力惊人,但是,它也面临产品的本土化危机:
挑战1:用户第一,还是司机第一。Uber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司机是不知道地点的,是Uber来派单,用户只用按一个键“点击用车”,5分钟之内就能快速打到车。这是一种优先考虑用户的设计方案,但是,为了激励司机,就必须用奖励来激发他的接单量。我称为“用户第一”模式。
滴滴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司机是知道打车地点的,因为滴滴是出租车先行,必须这样,这是一种优先考虑司机的设计方案。当然,为了让不好打车的用户打到车,滴滴设计了滴米的大数据系统。我称这为“司机第一”模式。
这两种产品路线,谁能笑到最后,真不好说,双方在搏杀中也会互相借鉴。
挑战2:专车模式的本质是B2C,拼车模式的本质是C2C。我曾经跟嘀嗒拼车的创始人宋中杰聊过这个话题,在他们行业内人士看来,专车、出租车是最大的一块蛋糕,日订单容量在5000左右,拼车是第二大的蛋糕,日订单容量在1000左右。从市场容量上看,打车市场可以说是淘宝级的入口性产品。
Uber最大的价值链创新是打破监管,但是,专车还是有比较大的政策风险,以及面对政策做快速灵活的应对,对国外公司还是一个大挑战。
挑战3:能不能让产品有持续的温度感,没有温度感必死。Uber目前还是把国外的产品复制到中国,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市场太复杂,用户痛点又很不一样。为什么我提倡创始人一定要成为产品经理,就是在互联网+这种10倍速的时代,产品的温度感太重要。很多国外的好产品到中国,不是死在创新不力上,而是死在缺乏温度感上。据说,Uber想把中国公司独立,找一个创始人参与操盘。
期待Uber用移动互联网的新打法能够打破产品本土化魔咒。你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