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最近都在关注年轻人。5月的时候,阿里巴巴在首届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鼓励年轻女性创业,当场报告中提到线上女性创业者中有61%年龄集中在18-29岁。到了6月,百度的手机助手发布一份调查,提到72.5%的90后互联网创业者在25岁以前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两份数据不约而同的将“年轻”和“财富”用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引得人们必须开始重新审视“年轻”的内涵,毕竟曾经离经叛道的非主流如今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了霸道总裁。
而腾讯的关注方式是推出了手机QQ5.7版本。在这个版本里,诸多新增功能明显直奔年轻人群。
根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2014年12月青少年(25岁以下)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77亿,这个数字是中国整体青少年总人口数的76.9%,同时也占去了中国整体网民数量的近一半。到底应该如何讨好这群新生牛犊,已经成为互联网各个领域避无可避的最大课题。
好在年轻人的行为逻辑简单又直接,比如入网设备方面,手机接入的占比遥遥领先达到87.6%,甩开台式电脑近20个百分点,而在网络应用方面,即时通讯达到93%,领先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也超过了10个百分点。(以上数据皆来自CNNIC)年轻网民群体对社交功能的需求不言而喻,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同龄人社交会逐渐取代亲子及师长社交,成为心理需求的主题。这个主题会跟随智能终端设备和互联网一起,占据整个青少年时代。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校园里背着书包拿着手机聊QQ,成为手机QQ用户群体的典型使用情景。而这个群体对于社交工具的需求十分独特,他们渴望既隐秘又有趣的社交渠道。前者在美国催生了snapchat(阅后即焚),这一款由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开发的照片分享应用已经紧接在短信、Facebook、YouTube和Instagram之后成为美国高中生常用应用的第五名。而“有趣”这个更为弹性的需求则化作无数的颜文字、表情、俚语和个性化功能,散布在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手机QQ的5.7版本在上个版本的视频美颜功能之后,又接连推出了头像挂件和语音变声、趣味来电等功能。其中语音变声功能让人联想到柯南里除麻醉针之外第二牛逼道具变声领结,可以用六种不同的音质变换效果发送语音消息。头像挂件则会为用户头像提供类似电脑版QQ秀里的萌系小道具,在手机屏幕展示空间有限的情景下,尽可能拓展出突破头像方框的个性展示机会。趣味来电功能可以为每个不同好友设置语音聊天的背景画面,形成辨识度更高的聊天情景。每一处新功能都很微小,却恰到好处的进一步丰富了社交过程中的个性化选项。
海德格尔说,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而寻找和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是贯穿整个青春期最强烈的心理诉求。在必须接受统一校服、统一发型,承受中考、高考、国考压力的环境下,绝大多数年轻人释放自我的出口都在互联网上——标新立异又快捷迅猛的语言信息成为师长围追堵截之下的精神产物。让每一条发出去的信息都个性彰显,这种需求正是手机QQ钉住的年轻人痛脚。
其实腾讯公司对于年轻族群一贯有迎合的传统,尤其是在QQ系列的产品中,年轻化的痕迹无处不在。在博客盛行的时代里,QQ空间历经数次改版,界面越来越复杂,却越来越适合年轻人装扮自己“语言之家”的欲望,最终QQ空间也的确成为“非主流”文化的互联网聚集地。QQ秀、图标、勋章等系列产品也都把握住了年轻人求新求变又争强好胜的心态特征,都成为产品增值的吸金法宝。
青少年群体对个性化和趣味性的需求强烈,而且为此需求付费的意愿也极高,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也水涨船高——零花钱越来越多、压岁钱不再被父母保管,更重要的是自我实现财富获取的能力更强。而对腾讯公司来说,目前只是手机端单纯即时通讯产品的手机QQ,很快就会演变成为一个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综合产品体系。青少年群体的忠诚度即将成为产品线扩展和盈利的动力来源。
当年在PC端的QQ空间里,一夜之间年轻人自称“我”的时候头上都加了一棵“艹”。这种事情对早已老去的80后来说实在理解不了,一如以前的人们不理解“偶”到底是个什么意思。诚如微博上的段子所言,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在我30岁以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肤浅幼稚可笑的。也许手机QQ年龄最小的用户群体已经不知道柯南的梗,但是他们依旧会用变声功能互相打招呼。无论那声招呼多么肤浅幼稚又可笑,世界终究还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