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双十一的脱光这个调侃趣味、欢乐劲十足的噱头比,双十二则一直没火起来。除了造势不力外,主要的原因是天时:双十二前有强势的双十一、黑色星期五,后有洋节日圣诞和元旦新年,可谓前后夹击,腹背受敌。
前两天,也就是今年双十二前后,各大电商平台在手机客户端玩互黑,成为比促销本身还引人关注的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热闹的互黑与冷清的销售形成反差
淘宝、京东、当当、一号店、国美、苏宁、易迅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都悉数卷入,玩起了文字游戏,以贬损对手、抬高自己。一时间,似乎不跟风一把,好像就不是做电调的一样。甚至连严肃得没有首页图标的亚马逊,都忍不住在首页搜索框里吐槽:你们以为我首页没有图标就不能玩了吗!
与互黑的高调热闹形成了强烈反差,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却要冷清得多。和双十一前仆后继地不断更新公布最新销售额不同,历年淘宝双十二公布的是笼统的信息或支付宝成交卖家数量,似乎是销售数据实在不忍拿出手一样。2013年双十一的销量是350亿,当时淘宝官方乐观估计2013年双十二的销售额在100亿以上,但最终的结果只有43.8亿元,远低于预期。这也是目前在网上可搜索到的唯一一次双十二销售额信息。淘宝尚且如此,其他电商平台也没有公布相关数据,只怕双十二掺和一下,也就是为跟风而出来刷存在感而已。
而今年的双十二继续这一态势,不少网友表示,如果不是在微信圈里看到猫狗互黑的段子,都想不起来这两天居然双十二到了。新闻报道中也能看到不少以往参加双十二活动的淘宝卖家今年选择了放弃参加的消息。从公开的报名商家数量来看,今年的报名数量勉强与去年持平,均为211家,这和双十一报名商家、品牌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颓势尽显。
双十二为何落入虚假景象走向衰退?
作为一个人造的网购节日,双十二突然间从开创时的一片繁华落入了虚假景象,而走向衰退,看似偶然,其实有必然的原因。
1、双十一后遗症的影响
由于淘宝把主要资源投入到对于自己更有利可图的双十一,推动着双十一销售神话不断创出新高,导致双十一之后形成了较长时间的物流、售后、资金回笼等诸多压力,还严重透支了消费者的未来购买力。而今年双十一,是阿里赴美上市后的第一个双十一。为了给华尔街的投资者们送去一份合格的投名状,阿里为此绞尽脑汁,甚至首次允许淘宝集市卖家报名参加原本仅限天猫卖家参加的双十一官方活动。
而双十二恰好正处于双十一之后仅仅1个月,卖家的精力和买家的购买力都正处于透支期,双十一后遗症的影响对于双十二是致命的打击。再加上,历年来双十二停留在叫好不叫卖的层面,对淘宝卖家的销售实际拉动帮助不大,卖家的付出与收益不成比例,因此不少卖家逐渐对双十二活动失出了信心和兴趣。
2、临近促销节日过多,分流严重
与双十一的脱光这个充满调侃趣味、欢乐劲十足的噱头相比,双十二的要爱则一直没火起来。除了造势不力外,主要的原因是天时。双十二前有强势的双十一和近年来概念新起的黑色星期五,后有越来越有后劲的洋节日圣诞和已经被人们所承认多年的元旦新年,可谓是前后夹击,腹背受敌。
促销节日如此密集众多,而消费者的荷包是有限的,他们舍双十二而选择其他更有意义的时节购买也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直接后果就对双十二销售形成了严重的分流。
3、淘宝正在抛弃集市卖家,双十二玩的是心理安慰和刷存在感。
虽然今年淘宝为了双十二活动,投入的资源比往年要多一些。但前面说过,由于今年是阿里赴美上市的第一年,其投入加大更多是基于给华尔街投资者创造繁荣看的。另外,今年双十二的大投入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占线下收单支付,并不代表着阿里对淘宝集市小卖家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有所增加。
事实上,在阿里的规划中,淘宝集市的地位早已越来越不重要了。除了能提供流量来源和大数据外,淘宝对阿里的营收帮助仅仅是一个广告平台而已。历年的双十二活动,阿里给淘宝集市卖家能带来的更多只是心理安慰,提供一个刷存在感的难得机会。
已成鸡肋的双十二还能走多远?
这种情形之下,双十二还能走多远,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或许出于安抚淘宝集市卖家的目的,阿里今后还会坚持把这个人造网购节日做下去,只要阿里还需要淘宝集市为它带来流量和广告平台的话。
当然双十二也不是没有机会,比如说改造为圣诞新年购物长季的一部分,注入更有内涵的购物话题,从而获得新生。但不可否认的趋势是,双十二的重要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沦为鸡肋。即便是改造为购物长季的一部分,双十二也沦为有名无实的境地。
关于鸡肋,近两千年前的杨修同学这么解释过: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最终都将不得不弃,因为资源始终都是有限的,宝贵的。当年曹操选择了退兵,而今天你看号称不差钱、只愁怎么把钱花出去的马云,不也一样选择发行债券来获取更廉价的资源么,你能保证他有一天不会宣布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