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刷单对于整体数据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原数据之后,会不会一夜之间将中国的电商发展打回到原形?

一个关于天猫店主被约谈要求补税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开来。假设此事成真,会是多有趣的一幅景象,昨天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前面还信誓旦旦说所有交易都真真切切的商户,出来对着媒体大吐苦水说自己刷单是人之常情。其中还有一句特别逗的话:
“他说让我们去找阿里巴巴去开刷单的证明,那阿里巴巴是绝对不会给我们开的。”
看这样的消息,如果站在普通买家的立场,那只能用解气来形容。
我们回头想一想,当初阿里是怎样依靠淘宝和支付宝成长起来,并且成为中国人网上购物的首选的。在公司历史当中,至今还能找到这样的话——“在诞生之初,支付宝解决的就是中国市场下的信任问题:如何让人更放心地在网上购物。”先不管这种不见面的信任现在变得有多么艰难和隐患重重,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规矩——在交钱的时候先由第三方保管,验货之后再发钱——那么中国的电子商务就不是乱不乱的问题,而是有与无的问题了。
在这个基础条件获得满足之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起来,也当然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淘宝和天猫对商户的评价制度更新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无法彻底的解决评价与实际效果不符的问题。不管是好中差评,评星还是看底下的文字点评,只凭这些人们都无法真正的确定一家店到底好坏。买家只好通过与客服交流为自己打气壮胆(虽然说的严重了些),而跟客服之间的交流,看起来也像是那种“保熟保甜,不甜不要钱”的口头担保。人们听了这种红嘴白牙的说法,会觉得心里貌似更有谱一样。
无法解决普通人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诚信问题,这是让京东崛起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京东的王牌与核心是自营电商,并且有自己的物流系统,在那里购买就像在一家没有实体店面的百货商店一样,而不是像在集贸市场买东西。京东之所以有底气说可以与阿里在电商行业一争高下,以至于在美国成功上市,也都主要依赖自营部分。但是,京东也不能 100%自营。它必须让第三方商家入住来补充自己品类不足的问题。其他几家电商网站也大致如此。而如果真的说起对第三方商家的评价制度,可以说没有一家拥有比阿里更好的自信能够处理好。
在这种前提下,自营得占到多大比例才可以让一家电商感到平衡,其营业额中又有多少被默许了的刷单行为,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前几天不知是几家电商的公关互相泼脏水,还是什么其他情况,总之不同电商网站刷单的事情频频出现于科技媒体上,让大家懂得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道理。然而这些刷单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多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可能直到补税结果公布之后,这规模才有希望真正的浮出水面。
我联想到之前几个不太令人舒服的例子。比如, 锤子手机和天猫旗舰店的联合销售活动,曾被证实有工作人员修改后台,夸大了当时的预约数量 。这样的例子让人们面对各种抢购所公布的官方数据都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不再盲目信任;某些品牌秒速“售罄”的时候,总有人在想有一个不知名的工程师在后台修改数字,即使这次抢购已经获得了吉尼斯认证,他们依然不愿意完全相信。
天猫已经在昨晚否认有关补税消息,或许存在顾虑:毕竟惩罚刷单的方式有多种,补税是最容易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一种。尽管如此,我也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如果不制造一点虚假繁荣就不行的状态?是否这意味着,在阿里京东这些上市公司的财报当中所透露出的交易数据,都有赖于这些刷单一定程度上造成的贡献呢?那么,刷单对于整体数据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原数据之后,会不会一夜之间将中国的电商发展打回到原形?
此时此刻,我只能以感性认识来回答以上的最后一个问题。
不知是谁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当你拥有一亿美元,跟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富裕的程度和你生活的奢华程度就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了。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做一个类比还是不错的,因为中国的电商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举世公认的发达程度。只是这个发达程度有多发达——产值是有“一亿美元”还是有“一亿美元”——现在是摸不清楚的。所以这里存在一定的空间,可以把数字夸大而不被人发现。
中国的电商已经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消费经历来亲身感受。各家平台其实大可不必因数字和增长额要求而默许刷单,只是为了图一个投资者的欢心。大家只是显露出自己正常发展所获得的业绩,就已经足够好了。
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最终所造成的影响,有可能会像当年担保交易的出现一般,革命性地提升中国人网上交易的效率和信心。